日前,我區曬出上一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成績單”:2021年,我區農村垃圾分類參與率提升15%,生活垃圾減量33.4%。全區300余個行政村已全面實施“四定一撤”智慧分類模式,共設定2000余個投放點位,接入20萬個農戶垃圾分類“智能賬戶”,農村垃圾分類走上數字化治理“快車道”。
“四定一撤”全覆蓋實現全域美
從去年3月開始,在城鎮垃圾分類“擴面、提質”的同時,我區啟動農村生活垃圾新模式試點,順應更多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通過“定點投放、定時收集、定車運輸、定位處理和撤桶入戶”的創新模式,村民們把日常產生的生活垃圾不再放入原先設置在各家門前的二分類垃圾桶,改為每天早晚由垃圾收集專員駕駛播放音樂的小車,來到各個固定點位收集村民們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并實時記錄積分。
“桶撤掉真是好,道路顯得更寬了!”“原先垃圾桶邊上難免有臭味,現在定時定點收運,村里更整潔,再也聞不到臭味了。”去年5月以來,為提高農戶垃圾分類的參與率和準確率,衙前鎮鳳凰村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四定一撤”新模式,通過線路確定、入戶宣傳、撤桶入戶、定時定點收運、外來人員管理等措施,全村共推進4條線路共設置70個點位,僅用了1個月就實現全村“四定一撤”全覆蓋。目前鳳凰村每天戶均易腐垃圾量達到1.21公斤以上,居民參與率和正確率均在90%以上。
在益農鎮鎮龍殿村,以“微·積分”方法為切入口推進村級垃圾分類工作。通過強化“看得見”的積分和物品激勵,有效提升“看不見”的農戶垃圾分類參與積極性。隨著各鎮街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以及日趨完善的配套措施,去年我區新增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64個,示范小區30個。
一體推進生活垃圾
“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
“家里的舊衣服放著占地方,拿到這里還能兌換生活用品,一舉兩得。”前幾天,一月一次的固定積分兌換日,村民李阿姨帶著舊衣物來到臨浦鎮苧東村的“蕭鈴鐺”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網點的工作人員通過檢查、刷卡、稱重等流程,將可回收物的相關數據上傳至住戶的“智能賬戶”,并給予李阿姨可兌換生活用品的積分。
舊衣物在被送入“蕭鈴鐺”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后,由收運專車運往位于浦陽鎮的再生資源(廢舊紡織品)分揀中心。每天,上百噸廢舊衣物從分布在我區20余個鎮街的數百個回收網點出發,被運往這里。車輛駛入分揀中心,專車司機會點擊位于分揀中心門口的“智能分類機”,通過稱重、錄入等環節,將信息上傳至相關企業信息平臺及全區垃圾分類智能監管系統后臺,實現從回收網點到分揀中心全程數據的線上可追溯。完成信息錄入后,舊衣物會被工作人員進行分揀以及預處理,經過多道工序后,變成布藝制品、布漿原料、保溫棉等物品,最終實現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再生和回收利用。
此外,我區以完善垃圾末端處置能力倒逼前端分類水平提升,統籌規劃、引進9大資源化處置企業,建立起涵蓋了其他垃圾焚燒處置、易腐垃圾資源化處置、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分揀處置等各方面的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體系,處置能力全省領先,連續四年實現“生活垃圾總量零增長”和“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標。
接下來,我區將進一步加大垃圾分類宣傳,真正讓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并活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監管平臺,從源頭、收運、處置入手,抓好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建設品質蕭山。(首席記者 項亞瓊 通訊員 蕭分類)